
乌克兰的入盟谈判,又被卡住了。卡的人不是别人,正是匈牙利总理欧尔班。这个在欧盟内部一向“特立独行”的家伙,掐着“一票否决”的规矩,让整整27个国家的步伐全停了下来。
巧的是,欧洲最近可真不缺焦虑。德国刚准备把美制远程导弹常驻本土,北欧那边军演一波接一波。丹麦首相还放话,说现在是“二战以来最危险的时候”。这种时候,大家本该紧抱成团,对外一致,结果欧盟反倒在内部打起了结。
欧尔班不慌不忙,扔下一句理由:乌克兰要是进了欧盟,会对预算造成压力,特别是农业补贴那一块,其他国家的蛋糕要被“吃掉一大块”。听起来好像挺理性,谁不心疼本国财政呢?但你细品,这理由的“政治味道”比经济味道浓得多。
事情的关键,在于欧盟的这条铁律:所有重大项目,都得一致同意。这制度听上去民主,实际上却容易变成“谁都能当刹车手”。欧尔班这次只是用了制度给他开的口子。法律层面,他一点没违规。可政治层面,他这一脚刹车,欧盟顿时熄火。
怨气当然大。法国、德国、波兰私下都在嘀咕:关键时刻给外人看笑话,值吗?可又能怎样?规则就是这么写的。有人提改,一改又得全员同意。也就是说,想修这条制度,得每个国家主动放弃自己的否决权。谁舍得?
有意思的是,欧尔班的算盘不止一层。2025年匈牙利要大选,形势不稳。他现在顶住欧盟的压力,国内民族主义那帮选民肯定拍手叫好。这一票,既能当筹码,又能当宣传。真是精得很。
更让人尴尬的是,他跟俄罗斯的关系一直不一般。欧盟对俄施压、制裁的时候,匈牙利态度明显偏软。天然气照买,投资合作也没断。所以这次他拦住乌克兰,是不是也在给莫斯科递个眼色?没人明说,但大家心里都明白。
乌克兰最尴尬。好不容易盼到谈判要开,结果被一票打回。基辅着急,民众失望。毕竟这不是第一次被欧洲“吊胃口”。他们真切地感觉到:真要加入欧盟,比打赢一场战争还难。
眼看卡壳,欧洲理事会没闲着。它从规矩里找出个巧法子。原来入盟谈判有35个章节,每个都要单独谈。现在他们要把这35个打包成6个“集群”,每个集群对应一个主题,比如法治、农业、经济改革。只要大部分国家点头,这个集群就能开谈,不用等所有国家一起举手。
这就妙了。不动根基,不改条约,却在程序上找了出口。表面上没人得罪欧尔班,但实质上,他那张“一票”也变得没那么硬了。欧盟靠这种灵活的小动作,总算让谈判还能往前挪一步。
按这个逻辑走下去,乌克兰的入盟之门虽然没大开,但至少没彻底关死。对欧盟来说,这既是制度自救,也是一种现实选择。谁都知道该制度有漏洞,可真动大手术太难。那就先小修补一番,能动一点是一点。
不过话说回来,“一票否决”真不是今天才闹出麻烦。法德早早就嫌弃这个机制拖后腿,提过改成“多数决”。但小国家心里有数。要是改了,他们的存在感立刻缩水。斯洛伐克、捷克、波兰这些中小成员,一致不愿松手。
他们靠这张票,在庞大的欧盟结构里保命。没有否决权,很多政策从农补到司法,他们都只能听命于巴黎和柏林。所以,在欧盟里,有时候保持慢,反而是小国最后的安全感。
欧盟意识到问题,却又动不了根本。只能像这次一样,用“集群谈判”去绕。你说它聪明也行,说它无奈也不假。这种操作看似是妥协,其实反映了欧洲目前的真正困境:想行动快,又不敢碰规则。
也难怪他们焦虑。地缘政治在压,导弹部署在催,连北欧的演习都摆明了是防备俄军。可等欧盟层面的投票结果出来,事态早变样了。外部危机一天天逼近,制度还在扯皮。
欧尔班这一票,让整个体系的短板露了底。原本设计是为了“团结一致”,结果成了被个别国家劫持的把柄。乌克兰这次的遭遇,不过是把问题彻底摊在桌面上。
欧洲理事会那套“集群谈判”能不能救场,现在还说不准。但至少说明一点,欧盟在找办法救自己。制度不能改,就在细节上打补丁。只不过,这补丁再多,也挡不住冲突一再出现。
欧尔班还在国内宣传自己“为国家争取尊严”,欧洲的外交官们继续忙着写新文件。乌克兰政府则继续安抚民众,说谈判还没完。场面平静,但每个人都知道,这事儿远没完。
欧盟到底能不能在“团结”和“效率”之间找到平衡,谁也没底。但如今看来,一场制度危机,已经不亚于任何一场外交风波。
飞机在天上飞,导弹在地下准备发射,会议室里的欧洲领导人还在争这张投票表。现实就这么冷。
乌克兰的入盟谈判,也只能先这样停着。
#秋季图文激励计划#
正规股票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