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高市早苗的内阁亮相那天,日本政坛算是热闹了一下。历史上第一次,日本出了个女首相。不过,新内阁里另一位引人关注的人物,却是防卫大臣的位置,1981年出生的小泉进次郎,小泉纯一郎的次子。
说起来,小泉进次郎要是比样貌,在那堆老气横秋的日本政客里,确实能算是个优势。但业务能力,就得看他首次亮相记者会的表现了。共同社的记者一上来就问他,会不会参拜靖国神社。答案呢?就是一句反复的“会进行恰当的判断”。记者提醒他,中方的态度很明确,防卫大臣参拜意义不同,他还是那句“会进行恰当的判断”。最后明确问甲级战犯的问题,他依旧“会进行恰当的判断”。
这套答法,不是左右逢源,而是标准的“车轱辘话”循环播放。不熟悉他的人会觉得这是一种高明的回避,其实清楚他风格的,都知道这是“进次郎文法”的展示。
日本国内从来不吝对他的评价,“废话仙人”,有媒体直接说他“过于愚蠢”。他当气候变化担当大臣时,在联合国会议上说过一句奇葩的话:“维持现状是不可以的,正因为如此,日本不能维持现状。”这话看着立场鲜明,其实就是原地打转。
会议结束后,他去吃牛排,被记者拍到,又来了一段自我联想:“每天都想吃牛排,但不一定吃得到。牛排和气候变化,这两件事不是一直存在吗?这是个好契机让我考虑环境问题。”记者们至今估计都没想通他究竟想说啥。
同样的模式,在他当环境大臣面对福岛核事故反省问题时也出现。他一边说自己正在反省,一边又说外界批评他看不出反省,这也是自身的问题,并且他深刻反省。绕来绕去,没有一句真正的责任承担。
到了2025年5月,他就任农林水产大臣后,第一次发布会谈米价问题,又把这种“语言艺术”推到新高度。他说他的使命是确保国民能吃到足够多大米,米价高国民会担忧,所以这样不行。他重复米价高是因为价格贵,解决的办法是减少买米要付的钱。中间夹了句毫无逻辑出处的“必须帅气、性感地解决这个问题”,让所有人都扑朔迷离。
这种把同一句话来回重复两遍,再加一点毫不相关的修饰,已经成了他的标志性风格,甚至日本还专门造了个词,“进次郎文法”,公式是因为A=B,所以B=A。
那他为什么能在政坛一路升上防卫大臣呢?原因很简单,家族背景硬。他是日本前首相小泉纯一郎之子,前防卫长官小泉纯野的孙子。从学校到从政,离不开家族铺路。即便是学业不强的,也能搞成政坛优等生。
别看名校履历,实际都是关系镀金的结果。小泉家男丁的学习成绩一直不出众。小泉纯一郎自己考东京大学两次都落榜,庆应也考了两次才成功。他的大儿子小泉孝太郎只读了夜校,还没毕业,后靠颜值去娱乐圈发展。小泉进次郎先读了个双非级别的关东学院大学,学历明显不够继承父业。家族又安排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拿了个政治学硕士。
回到日本,他先做父亲的秘书,再去安倍晋三身边历练,28岁就当选众议员。早期不那么出名,机会少,形象好,还收获了不少女性选民的好感。可职位攀升之后,公开发言多了,反复的废话就开始显形,把记者一次次推进迷雾。
如今,他成了防卫大臣,要面对的不仅是国内舆论,还有密集的美日军事互动。按理说,这位置需要敏锐的应对,但碰到特朗普这种咄咄逼人的风格,恐怕最棘手的就是这种永远不进球的对话对象。你越急,他越慢悠悠地重复“恰当的判断”。
从气候到农林,从核事故到靖国神社,他的语言轨迹始终一个方向,绕圈,不给确答,不落责任。可偏偏,这种方式在一些场合也算是一种防御。他不碰锋利的边角,媒体想套话套不到,政治对手也抓不到明确把柄。
有意思的是,日本政坛某种程度上容忍甚至利用这种人设。家族背景保证他不掉队,外形条件加分,媒体因为内容空洞而又爱追逐他的“奇葩发言”,公众则在笑料中加深记忆。他缺乏清晰政策表述的缺陷,反而成了个人标签。
当年他在安倍晋三身边学习,显然不仅学了政治运作,连这种“高明的没内容”表达方式也养成了习惯。面对敏感的外交和防务议题,他不会抛出明确立场,更不会被激将。一场访问、一次记者会,媒体回到编辑部只能重复他的套话,新闻里不得不写“恰当的判断”,舆论就这样空转。
这是一种不同于传统政客的生存方式。对一些需要频繁面对外媒的岗位,这种语言风格成了防火墙,既减少惹事的风险,又让对手无从布局。可对国内民众来说,这更像一种政治上的无能,因为他们永远得不到实质答案。
有人调侃,如果特朗普真要在白宫会见小泉进次郎,那大概率会是这样的场景:特朗普问三遍问题,小泉答三遍“恰当的判断”,最后各自离席,谁也没得到想要的信息。美方也许会觉得抓狂,但小泉早已习惯这样的循环输出。
这种看似滑稽的场面,其实折射出日本政治的一种现实,外部压力和内部结构博弈下,很多时候,最安全的策略就是不说重点。小泉进次郎也许并不愚蠢,他只是把这种安全策略落实成了个人风格。而只要家族的庇护和政治的需求依旧存在,这种风格,就有继续被容忍的土壤。
正规股票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