正值高考志愿填报季,在研读分数线与招生简章之余,你了解过那些五花八门的校徽吗?
比如下面这些校徽,其实都是中山大学——
“双鸭山大学”,这个因网友对中山大学(Sun Yat-sen University)英文名的趣味谐音翻译而意外走红的梗,不仅让中山大学的校徽火出圈,更引发了全民玩转高校校徽的热潮。一枚小小的校徽,竟能承载如此爆棚的幽默感和传播力,其背后的内涵与魅力,远比我们想象中更丰富。
校徽是学校的象征徽记,镌刻其名,彰显其魂,承载着传递学校特质、留存精神印记、展现校园底蕴等多重使命。校徽可不是简单的“门面担当”,它们或借力篆刻古朴的风骨,或运用几何的现代笔触,将一座学府的历史积淀、治学理念与人文精神,精妙地浓缩于方寸图案之中。
走近那些看似简单的线条与符号,你会发现每所高校的校徽都拥有独一无二的故事。
这些校徽,把汉字写出了花
北京大学的校徽可以追溯到1917年,蔡元培校长特邀鲁迅先生操刀设计,沿用中国传统瓦当的圆形造型。鲁迅以篆体“北大”二字上下排列:上方的“北”字由两个侧身而立的人像相背而立,下方的“大”字则是一位正面站立之人,三者合而为“三人成众”的意象,寄寓北大师生肩负开启民智的重任。
作为中国高校首枚将书法引入校徽设计的典范,这一朴素而富有张力的图案,不仅线条古拙、意蕴深远,更成为一代又一代北大学子追求卓越的精神脊梁。至20世纪80年代,校徽外围增添了Peking University和1898字样,既保留传统韵味,又融入国际视野。
清华大学校徽源自1916年兵操训练的军旗,1934年正式定型为三同心圆图案:外覆齿轮边,外环印中英文校名,中环书篆校训“自强不息,厚德载物”,中心为五星徽样。三圈边缘环绕绳纹,寓意坚韧与规矩。这枚校徽既代表清华人的身份,也承载着自强与厚德的精神。
每逢盘点别具一格的校徽,中国人民大学总能因那三个并列的小“人”脱颖而出。源于抗战时期陕北公学的办学初心,人大以“人民性”为核心,将篆书“人”字化作简洁的火柴人,既富中国文化韵味,又耐人寻味:三者分别象征“人民的大学”“以人为本”“以人文为主”,隐含“三人行,必有我师焉”“三人成众”的深意。如此一来,校徽不仅凸显了办学宗旨与学科特色,也因其趣味十足的形象令人印象深刻。
以篆体字为主设计元素的还有西南大学校徽,不过,你能看得出上面写了什么字吗?原来,西南大学的校徽巧妙组合了“西南大学”四字,构成一口象形大钟图案。
青岛理工大学校徽以古朴大气的四羊方尊为蓝本,鼎身的纹样由“青岛理工”四字小篆巧妙变化,笔画交融宛若青铜铭文的曲折盘绕,彰显传统器物的精致古雅。整体以深蓝色呈现,不仅凸显厚重的学术底蕴,也呼应海滨城市青岛的地域特色。
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寓意“木铎金声”,象征教育弘道与薪火相传,将百年学府的初心与使命浓缩于方寸之间。
鼎不仅象征国家权力与社会稳定,更寓意“扛鼎”之学术担当、“鼎立”之稳健发展、“问鼎”之勇攀高峰与“鼎新”之创新精神。
所以,象征意义深厚的钟、铎、鼎等图腾常见于高校校徽:钟铎元素可见于北京师范大学、西北师范大学、赣南师范大学、北京化工大学等;鼎纹则出现在北京科技大学、辽宁师范大学、上海中医药大学等校徽中。
这些校徽,刻画着山水与万物
东北大学校徽上铭刻着“白山黑水”图案——这是东北地区的代称,白山指长白山,黑水指黑龙江。这枚校徽是新中国国徽设计者、建筑学家林徽因于1929年设计的作品,原校徽上方“艮”卦象征东北方位,两侧篆字组成校名,下部山水图案夹以熊、狼,寓意守护与建设。现代校徽在此基础上优化,以三座白山峰与波浪纹再现“白山黑水”意象,并增添曾兼任过校长的张学良于1992年题写的“东北大学”校名,凸显地域特色与历史传承。
山东大学的校徽上也画着祖国的大好河山,用“山”“大”两字,巧妙勾勒出山海画面:上半部分的“山”像极了巍峨的泰山,下半部分的“大”字中那一横像云腰,两旁的笔画则化成黄海的波纹。海浪里的小塔像灯塔,象征学校为学子指路。整个图案对称又简洁,既有中国传统韵味,又充满现代活力。
若是盘点“最难临摹的校徽”,南昌大学校徽必定上榜。校徽中央是一棵枝繁叶茂的樟树,每一片叶子的形状大小都迥然不同。樟树既是江西省树,也是南昌大学校树,象征学科脉络与“百年树人”的根基与生命力。蓝色圆环宛如青花瓷盘,又巧妙地呼应了江西陶瓷文化。
浙江农林大学的校徽以绿色为基调,由两个同心圆构成:外环写有中英文校名,内环则是三片银杏叶和建校年份。银杏叶从数字的“土壤”中破土而出,象征校园里随季节换色的银杏林,也寄寓培育绿色科技人才的使命。每当秋风拂过,满园金黄便见证浙农林大学子与自然同心、与银杏共荣的成长旅程。
2021年,成都理工大学发布新版校徽,最抢眼的是昂首挺拔的恐龙——它取自校博物馆的马门溪龙化石标本,象征“不甘人后、敢为人先”的精神。地球图案则突出地学优势和国际化视野,也彰显尊重自然、构建和谐家园的理念。书本与地层交织,寓意成理人“穷究于理、成就于工”的求知精神和地学特色。
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的校徽竟然是一只骆驼:它承载丝绸之路贸易精神,象征顶风冒雪、联通中西的使命。仔细看,驼峰化作蜿蜒的长城,点明首都北京,骆驼轮廓由英文缩写CUEB幻化,彰显国际化气息。这个创意十足的校徽,将经济贸易与中华文化完美融合,生动诠释了学校承古开今、立足世界的办学理念。
其实,在国内高校的校徽中,动物形象频频登场,种类繁多,都能构成一座微型动物园了。其中,飞禽题材尤为流行,如北京理工大学的和平鸽、浙江大学的求是鹰、吉林大学的天鹅、上海大学的小海鸥、广西大学的小凤凰、黑龙江大学的龙。
蛇在大学校徽上也时常出现,不过大多是医科大学,比如——
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
天津医科大学
北京大学医学部
重庆医科大学
这些医科院校之所以纷纷在校徽中运用缠绕之蛇,正是源自古希腊医神阿斯克勒庇俄斯的蛇杖,它象征卓越医术与公正医德,如今已成为全球通行的医疗标志。
这些校徽,藏着一座老建筑
大学里那些承载校史与文化的古老建筑,也常被提炼入校徽,既成为视觉焦点,也是精神象征。它们与历届师生一起经历风雨、见证校园变迁,早已深植人心,成为每位学子的永恒记忆。
武汉大学老图书馆坐落于狮子山顶,俯瞰樱顶与老斋舍,自1935年落成以来便成为珞珈山的标志与精神象征。建筑呈“工”字布局,外观仿中国宫殿,八角重檐塔楼如皇冠,孔雀绿琉璃瓦、飞檐画角、龙凤卷云,庄严肃穆。内部则融入西式回廊、石拱门与落地玻璃,完美诠释中西合璧之美。
2013年建校120周年时,老图书馆转型为校史馆与报告厅,虽不再作为图书馆,却早已深植师生心中,其造型也成为武汉大学校徽的主体图案。
走进兰州大学校园,积石堂这座巍峨的图书馆便如大学的“心脏”激荡着学子们的脚步。它最早可追溯到1909年,1946年改建为二层馆舍并冠以“大禹导河积石”之名——《山海经》称积石山为黄河之源,借此警示师生“饮水思源”。
积石堂沿校园中轴对称布局,塔楼四面雕有玉兔、金乌、祥云、北斗等经典纹饰,既古朴典雅又气势雄壮。它不仅见证了兰大的百年荣光,也化为校徽主体,象征学院厚重的文化底蕴与向上腾飞的鲲鹏之志。
若问湘潭大学学子印象最深刻的校园建筑是什么,想必答案都是“三道拱门”。“三道拱门”于1985年9月落成,矗立在南门铜像广场,设计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美学,简洁雄伟、质朴灵动,成为校徽核心。三道拱门寓意学子满怀信心跨入校园,学成后激情回报社会,无论何地,“拱门情结”始终激励湘大学子坚定前行。
我们还可以在诸多大学校徽中找到各个学校的标志性建筑。云南大学以会泽院与“九五台阶”为蓝本,化作徽中主图;东南大学则在中心勾勒出大礼堂的剪影;中山大学将大钟楼与中式园林洞帘巧妙结合;四川大学将“凤钟楼”作为图像标志;而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校徽,则以主楼的中央塔尖为焦点,层层阶梯状向上延伸,宛如直插云霄的火箭,气势雄浑……
这些校徽,为啥不是圆形的
细数了这么多高校校徽,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,都是圆形的。尽管圆形校徽在国内最为普遍,不过也有许多各式各样的非圆形校徽。
紧随圆形校徽其后的就是盾形徽标,这一源自西方的设计被南京大学、中国农业大学、北京外国语大学、香港中文大学等校广泛运用。除此之外,还有椭圆、三角、方形、梅花、齿轮等多种造型。
南京大学沿用中央大学时期流传下来的盾形校徽:正中挺立一株雪松——南京市树,象征南大坚忍不拔的精神。松下铺展书卷,并标注1902,昭示建校年份。徽顶为由“南京大学”艺术字构成的圆形图案,两侧各托一只貔貅,这是六朝古都的神兽,意在驱邪祛秽、守护安宁。整体设计既承载历史传承,又彰显南大厚重文化与城市气韵。
华中科技大学校徽罕见地采用扁椭圆外形,内环同样是象征地球的椭圆,彰显国际化办学。整体以蓝、红、灰三色构成,交叠的两道椭圆与线条勾勒出经纬线效果,寓意华科大人心怀“国之大者”、追求世界一流。内环中还巧藏英文校名缩写、校训及办学地信息,简洁明快又内涵丰富。
扬州大学的校徽形状别具一格,整体如参天大树,轮廓又似祥云与高峰。内部包裹地球与展翅仙鹤,寓意“鹤舞九天”与国际视野,树干化作U,仙鹤化作Y,巧现扬州大学英文缩写,造型简洁醒目。
重庆邮电大学的校徽是少见的三角形,三个套叠的三角形既呼应山城重庆的地形,也化作巍峨的文峰塔,暗示校园坐落于南山之巅。最外层齿轮状三角环则取自邮票齿孔,契合邮电特色,又象征学子在求知之路上不断攀登。这个重重叠叠的三角结构设计,不仅凸显地域与专业传统,还寓意学校高峰相接、步步向上的奋斗精神。
河海大学校徽采用独特的梅花形外轮廓,源自1924年河海工科大学的校徽,象征傲雪凌霜的坚韧品质。梅花也是南京市市花,点明学校所在地,其瓣形又如水波涟漪,暗示学校因水而立、因水而兴的水利特色。
与综合类高校相比,专业院校的校徽则更直观地凸显其学科特点。
政法类高校如中国政法大学常以天平象征公平;
地质院校则把地质锤、指南针和经纬线等元素融入校徽,中国地质大学和中国矿业大学即典型;
航空航天院校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,徽标上往往带有飞机或火箭造型;
陶瓷院校如景德镇陶瓷大学则以瓷瓶为标志;
上海交通大学、北京交通大学、西安交通大学等“交通大学”的校徽上都有铁砧、铁锤、齿轮、链条元素;
北京电影学院的校徽则用胶片形象诠释电影艺术。
各校徽既“名副其实”,又彰显专业精神。
这些校徽不仅是大学的视觉标识,更是精神与历史基因的浓缩,方寸之间承载着学府的尊严、时代的印记与文化的共鸣。你还知道哪些别具特色的大学校徽?快来评论区分享吧!
参考资料:
[1]学校教育理论与政策研究小组主编:《中国校徽精选》,呼和浩特:远方出版社,2007年。
[2]苏苏:《原来校徽设计还分流派?》,《求学》2023年。
[3]赵雪:《鲁迅与北大校徽》,《鲁迅研究月刊》2022年。
正规股票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