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般来讲,我们把眼睑痉挛、面部抽动,再到下颌开合困难或颈肩强直,看成是局部筋脉肌肉一步步失控失衡的过程。
说实在点,就是正气被邪气搅扰、消耗,而修复之力常常跟不上。
眼睑痉挛怎么来的?
多半是从肝风内动、风痰上扰开始的。
先是眼皮跳得停不下来,牵动着嘴角也跟着抽,再到下颌不听使唤地开合困难,或者脖子肩膀绷得紧紧的很不自在。
局部的失衡积累顽固了,症状就闹腾得更凶。
西医也认,眼睑痉挛、面部扭曲、下颌运动障碍,跟大脑深部神经回路调控异常导致的肌张力障碍脱不了干系。
中医则看肝风内动、风痰阻络、筋脉失养拘急,是根上出了问题。肝脾一失调,相关的筋脉肌肉就得跟着乱套,经络被痰浊堵得紧紧的,气血濡养过不去。
时间久了,就有个麻烦:
祛邪扶正的速度,常常赶不上风痰扰动、消耗正气的速度。
身体的筋脉被风拨动、被痰黏住,你这边想补养,那边邪气又扰动,调理起来如同按下葫芦浮起瓢。
展开剩余82%眼睑痉挛、面部抽动,中医里,这多半跟肝、脾脱不了干系。
肝主筋,主藏血;脾主肌肉,主运化水湿。
肝血不足或肝阳偏亢,筋脉失养或受热风扰动;
脾虚运化不力,水湿聚而成痰,痰浊随风上窜阻滞经络,筋肉就容易抽搐痉挛。
肝风内动,其根源常常是肝肾阴虚或肝阳上亢,阴管不住阳,阳气化风上窜,扰动头面筋脉,眼皮、脸颊就抽个不停。
肝阳上亢或肝郁化火的人,往往情绪急躁或压抑,肝气不舒郁久化热生风。
脾虚痰生则是另一个关键,脾胃这个“运化中心”弱了,水谷精微化不成气血,反而变成痰湿垃圾,痰这东西又粘又滞,最喜欢和风邪“勾结”在一起,堵塞经络,筋肉得不到气血滋养又被痰浊困缚、被风邪撩拨,怎能不痉挛抽搐?
古人讲“怪病多痰”、“无痰不作眩”,放在梅杰的头面症状上,非常贴切。
病要是再顽固发展下去,波及范围可能扩大,就成了下颌开合困难或颈肩强直。嘴巴张不开、闭不上,或者脖子肩膀僵紧不适,这可不是小问题。
中医审视,更深层的原因依然是肝脾肾失调,风痰浊邪阻滞更深更广了。
肝管筋,肾主骨生髓,脾主肌肉运湿。肝脾肾虚损,尤其是肝肾精血不足,筋脉骨髓失养,本身就脆弱;加上脾虚痰湿壅盛生风,风痰浊邪深入阻滞于下颌、颈项乃至肩部的经络,筋肉失养又被邪气困缚拘急,动作自然困难僵硬,感觉像被无形的绳索捆住。
这时候要是还不调,病根就扎得更深,症状更顽固。
说到这儿,就得再提“祛邪扶正赶不上邪耗”。
什么意思呢?
风、痰,这些邪气非常“耗人”。
风性主动,不停地扰动筋脉;痰性粘滞,死死地阻滞气血通路。身体一方面要消耗气血去抵抗、修复;另一方面,邪气阻碍了气血的正常生成和输布。补养的力量,常常难以迅速穿透痰浊的屏障,也跟不上风邪扰动消耗的速度。
正气撑不住场面,风痰邪气就更加肆无忌惮。
就像河道被淤泥堵塞,又有狂风吹动水流乱撞,你这边疏浚清淤,那边风吹浪打不停,治理起来格外费力。
那怎么办呢?
治病必须严格辨证论治,绝不可千人一方。
• 证型一:肝肾阴虚,虚风内动
• 表现:眼睑、面部肌肉频繁痉挛抽动,可能伴头晕目眩、耳鸣如蝉、腰膝酸软、五心烦热、口干咽燥、舌红少苔、脉弦细数。
• 治法:滋肾养阴,柔肝熄风。重在补“水”以涵“木”,让风平息下来。
• 方药思路:可用镇肝熄风汤加减,或大定风珠化裁。给肝肾阴精注入滋阴药,让虚风自然平息,筋脉得到滋润恢复柔韧。
• 证型二:脾虚湿盛,风痰阻络
• 表现:头面肌肉痉挛抽搐,感觉沉重、发紧,痰多或感觉有痰堵着,可能伴胸闷脘痞、乏力倦怠、食欲不振、舌淡胖苔白腻、脉滑或濡。
• 治法:健脾化痰,熄风通络。关键在断“痰”之源,消已成之痰,同时平息与痰勾结的风。
• 方药思路:可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合牵正散加减。化痰健脾,同时疏通经络,平息怪风,气血才能顺畅的滋养筋脉。
• 证型三:肝郁气滞,痰瘀互结
• 表现:痉挛抽搐部位相对固定,可能伴有局部刺痛或胀痛感,情绪波动(紧张、焦虑)时明显加重,面色可能晦暗,舌质暗或有瘀斑点,苔腻,脉弦涩。
• 治法:疏肝理气,化痰祛瘀,通络止痉。重在解开郁结的“气结”,化解阻滞的“痰瘀”,打通堵住的“路”。
• 方药思路:可用柴胡疏肝散合通窍活血汤加减,并酌加虫类熄风通络药(如全蝎、蜈蚣、僵蚕)。好比疏通拥堵的交通枢纽(疏肝理气),清除事故车辆和障碍物,修复受损路段,让气血恢复通行,痉挛才能停止。
• 证型四:气血两虚,筋脉失养
• 表现:痉挛抽搐日久,程度或有所减轻但缠绵难愈,面色无华或萎黄,神疲乏力,气短懒言,心悸健忘,舌淡苔薄白,脉细弱。(此型在梅杰中相对少,多见于久病体弱者)。
• 治法:益气养血,柔筋缓急。关键在于补充耗损的气血,直接滋养干枯的筋脉。
• 方药思路:可用八珍汤或归脾汤加大量熄风舒筋药(如天麻、钩藤、白芍、木瓜、甘草)。
总结关键:治梅杰综合征,
• 调肝熄风是核心(平抑肝风),
• 治脾化痰是根基(杜绝痰源),
• 通络解痉是抓手(解除筋急)。
• 不忘兼顾肾之根本(尤其阴虚者),
• 重视气机调畅(疏肝理气)。
• 祛邪(风、痰、瘀)与扶正(补肝肾、益气血)需动态权衡,哪一处失衡都得调整到位,才能平息这场“筋脉肌肉的异常之舞”。
这是一个需要耐心和精准辨证的调理过程。
发布于:北京市正规股票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